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,融入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,努力建设美丽中国,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。
湖南省提出建设“天蓝地绿水净”的“美丽湖南”“生态强省”,既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相一致,也是对人民群众需求的积极回应。
近年来,湖南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,已取得显著成效。如何尽快补齐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短板,为人民带来更多绿色红利?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。
张跃军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,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,特别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,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。
近年来,湖南能源发展成就显著,但也面临诸多挑战,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,促进能源发展转型升级,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湖南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
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有所上扬,但煤品燃料仍是主体。2016年,我省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53.4%,新能源发电量比2012年提高了4.1个百分点,但仍只有4.6%。虽然我省近年来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上升,但煤品燃料消费仍占主导地位(2016年占比56%),天然气消费占比仅为2.1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(6%左右),更远低于典型发达国家天然气的消费占比(20%以上)。
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,但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,对能源供给整体格局的影响有限。过去几年我省风能、生物质能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,地热和垃圾发电等产业也逐渐兴起,但全省新能源企业小而多,在能源供给体系中总的影响还较小。例如,2016年我省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7万千瓦,比2012年增长11.4倍,仅2016年新增装机容量就占到全国的1/10,但当年风力发电量仅占全省发电量的2.95%。
新型城镇化加速经济持续增长,但也成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攀升的重要推手。2016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52.75%,比2012年提高了6.1个百分点,对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了重要支撑。但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、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仍然突出,同时释放了钢铁、水泥、建材等高能耗行业的内需潜力,拉动居民生活能耗持续增加,从而成为全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加的重要推手。
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,但也导致能源消费不断上升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。2016年末,我省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位居全国第4和第6位,旅客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较10年前分别增长70%和150%左右;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。随着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电业的能源消费量显著增长,我省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压力日趋沉重,发展低碳交通刻不容缓。
能源扶贫逐步展开,但工作模式较为单一、成效有待提升。过去两年,我省在一些贫困区域开展电力扶贫,一定程度缓解了当地电力设施落后、电力价格偏高、电压不稳定等问题,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。但现有电力扶贫工作模式还较为单一,大多属于农村电网升级改造。局部地区开展了光伏扶贫,但能源扶贫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,能源扶贫的参与主体亟须增加,能源服务提质、增效、升级的空间还很大,利用能源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任务仍然艰巨。
推动湖南能源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
开源与节流并举,提升能源供给能力。一是坚持发展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。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和国家相关支持政策,不断完善省内配套支持政策,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,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,并加大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。二是坚持节能优先,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。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启动,建议以此为契机,对全省高能耗产业、过剩产业实施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,淘汰落后产能,加快转型升级。
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,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和煤炭清洁利用程度。一是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发展,加快发展高附加值、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,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。二是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,降低煤炭消费比重,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、优质能源的消费比重。要推广应用节能减碳的新技术、新产品,促进电煤比重继续提升,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。
在新型城镇化中强化建筑节能,鼓励居民节约用能、低碳生活。一是做好全省建筑节能发展规划,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,扩大绿色建筑试点项目规模,确保城镇化过程中建筑耗能水平得到有效抑制。二是建立示范性的低碳城镇和低碳社区,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智能家居等新兴技术优势,开展全民节能行动。
创新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,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。一是进一步扩大公共交通发展规模,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;有步骤地控制燃油汽车购买量与使用量,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。二是创新交通管理制度,通过共享经济、大数据、“互联网+”等新模式及奖励机制引导人们选择绿色出行、规避低效出行,抑制因堵车造成的汽车能耗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。
创新能源扶贫模式,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持续发展。一是全面实施光伏扶贫。在农村地区全面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,形成政府、光伏企业、农户等多方主体共赢的产业格局。二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发电。统筹政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、企业自投资金、社会参与资金和政策性银行长期低息贷款等,为落户贫困县的生物质能源项目提供根本保障,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持续发展。
(作者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、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)
湖南日报原文链接:http://hnrb.voc.com.cn/hnrb_epaper/html/2017-12/27/content_1275150.htm?div=-1